剝皮寮社區老街 by 98.07.23

剝皮寮即今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坊,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自清朝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 因此,剝皮寮可說是臺北市境內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而從清朝經日據時期開發至今已將近150年,但本區已由老松國小徵收,民眾都只能沿著康定路或廣州街回憶當年的生活與風采。

前陣子經過廣州街跟桂林路
發現之前的廢墟重建起來了
不過似乎還在整理、沒有對外開放

這裡有保全
因為裡面還在整理、所以不開放
不過跟保全聊了許多

這部分屬於文化局
也算是比較晚徵收完成的
預計8月底、9月底會對外開放

廣州街跟昆明街那一帶的
是屬於教育局的
土地是老松國小的

為何稱「剝皮」說法很多都無法被證實,所以目前沒有正確的答案。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說法就是清朝時商船從福州運杉木來此剝去樹皮而 得名。 另外一個說法是原先這邊是叫福皮寮街,日治時代用日語發音北皮寮街,台灣人再轉為閩南語發音成為剝皮寮。

剝皮寮街區經改建再利用,並成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地址:108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
參觀時間:週二至週六,09:00-16:30 週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
免費入場 。

這是今天意外發現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裡面有簡介

展覽空間示意圖

1F室內的空間大多用在展覽
2F室內的空間大多用在辦公
旁邊就是老松國小
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雖然是非假日的
但是在這邊常會看到老師帶著小朋友來到這裡參觀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這邊算是第一期
已經開放3年多了(汗顏、我明明就是萬華人…= =)

一開始的那部分是屬於第二期的
因為之前都是看到第二期那邊一直是圍起來的
所以一直以為是廢墟

稍微拍攝一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附近的建築吧


我是還蠻期待第二期那邊的開放
那邊似乎比較有FU

給點迴響吧